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思想园地
思想园地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世界读书日之学习体会分享

作者:崔荣杰  发表时间:2022-04-24    点击次数:1358 【打印】 【收藏】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建业施工经理崔荣杰在团委微信群里给大家分享了读书的心得。

    前几日,集团公司团委副书记周亮亮同志邀请我在集团公司团委开展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上进行经验分享。作为集团公司曾经的团委书记和在集团公司有过11年青年工作经历的我而言,不便也不忍拒绝,但作为经验分享又恐好为人师、误人子弟。但是,对于单位青年工作,我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感情,也特别能够理解和感受集团公司对于单位青年工作的重视。基于此,我分享一些个人关于读书学习的一点体会和看法,算是抛砖引玉,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世界各国年人均读书量悬殊很大,据统计,高居于榜首的是以色列,人年均读书量60本,其次是日本40本,法国20本,相比之下,中国年人均读书量为4.77本,显著的差距也导致了明显不同的结果。
  全世界大约只有1500万犹太人,占全球总人口的0.2%。然而,在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竟然有20.2%是犹太人。在全世界最有钱的50名企业家中,犹太人也占了20%,如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社交平台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外汇操盘手乔治·索罗斯、戴尔电脑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等。再列举几个杰出的犹太人:相对论创造者爱因斯坦、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美联储原主席格林斯潘、外交战略家基辛格等。犹太人为什么群星闪烁、如此杰出?想必读书功不可没。犹太人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
  我们的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也非常重视读书。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卧室1/3的地方都摆满了各类书籍,他对每一本看过的书都做了笔记。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非常勤奋,他甚至在骑马的时候还在看书。晚年的毛泽东,身体衰老了,视力减退了,但读书学习的精神丝毫未减,直到生命走到终点,真正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根据当时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徐中远的记载,毛泽东要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时间是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六日。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七分钟。毛主席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勤奋阅读的习惯,是他一生丰功伟业不可或缺的因素。
  小时候启蒙于母亲讲的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即使身处困难年代和艰苦环境,习近平依然秉持良好的读书习惯。到梁家河插队,他随身带了沉甸甸的一箱书。白天干活,劳动间隙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黄土高坡上看书……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几十年来,读书这个爱好,伴随着习近平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中央。读书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春季学习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依靠学习走向未来,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2022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指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素质,构建书香社会。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九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集团公司也历来重视学习,不仅有各种培训班,而且通过一些政策激励和引导大家读书学习。比如2018年公司工资调整时专门有一项学习补贴,50元/月,鼓励大家购买与专业和管理有关的书籍。
  作为中国的青年人的我们一年又能读几本书?是冲在人群前头?还是在拉后腿?也许平日里我们忙于这样或那样的具体工作,也面临着手机短视频、吸引眼球的图文的诱惑和各种人情往来的应酬的时间挤兑等等,真正能让自己完全静下心来读书学习的时间并不多。理由和原因很多,导致我们的实际的读书量较之于上大学时、刚参加工作时、我们每年的计划读书量都有非常显著的不足。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困惑。借鉴了一些方法后,有所改善。深切地体会到方法的重要性,就如毛主席曾形象地强调,“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可见方法十分重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以下是我曾看到的、听到的、悟到一些有助于读书学习的观点和看法。
    一、要思想重视,将其置于最重要位置,这个是长期坚持学习的基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前文中提到的犹太人的例子以及毛主席等伟大领袖嗜书如命的精神应能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也应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读书学习重要性,应拥有强烈的学习渴望。尤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知识和能力的迭代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不学习,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就会迅速地跟不上形势,就会成为职场中的奢侈品(不实用而且很贵)、职场中的鸡肋、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就会被淘汰。
    二、拿出详细的计划,采取切实的行动。一个习惯的养成是有困难的,尤其是开始时,刚开始的阻力很大,就像物理世界的惯性一样,刚开始时必须施加足够大力才能启动。刚开始的读书学习计划宜小不宜过大,比如每天坚持读书15至30分钟,每月读一本书。计划一旦定下来后就要坚持,可通过手机打卡等形式,也可呼朋引伴,结队前行。计划完成后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奖励,通过一个个小小的肯定和奖励强化。稳固后可再追加指标,以此类推。
    三、与时俱进,可借助知识付费平台。如通过“得到”中的“每天听本书”等栏目以及樊登读书会或者其他APP平台。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比如上班途中、锻炼身体时,拿出手机和耳机都可以听书学习,同时还可以避免沉溺于手机推送各种看似新奇实则无用的海量信息。另一方面借助平台的力量培养自己对于读书的兴趣。但这种方式也仅仅是个敲门砖和助推器和遴选器,或者是锦上添花,通过平台的碎片化学习代替不了通过书本系统性的学习。
    四、掌握阅读技巧。读书不是平均分配时间和精力的,而是非线性的,分粗读(或称为泛读)和精读。同时也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精读。总体上说,拿到一本书后首先看其序言和目录掌握其脉络和主要表达的观点,也可通过网络搜索书评了解该书的核心要义,然后根据个人需求可采用类似于查字典的方式,带着问题直扑该章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当然对于经典的书籍,需要精读和常读。如宋代开国名相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天下。
    五、观看视频课程也是一种可选择的学习方式。除了读书,系统地学习有体系的视频课件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比较流行的方式。
    六、向人学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
    七、及时反馈和输出。不能一味地死读书和只看视频,可做下学习笔记或写下读书心得,当然也可以讲给身边的人听。反馈和输出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索、强化和再加工的过程。
    八、阳光心态。不论何种学习方式,也不管是哪个作家,哪个老师,几乎不可能一路开挂、满堂精彩、高潮不断。我们应抱着阳光心态,有一点收获,足矣;有很多收获,更好;而不应该求全责备。
  因时间仓促、能力有限,以上仅仅是自己一些不成熟和不系统的看法和体会,对的地方我们共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和海涵。
  总之,不管通过书本学、视频学、还是向周围人学,其目的是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在于应用,或改造我们内心世界或应用于我们工作生活的现实。
  当然通过读书学习可能会更系统些,这也是文中用了大篇幅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论。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长期的坚持,通过知识和个人长期的双向互动,会影响、改变和塑造一个人。正如古人云,书翰香林高世界,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从今天开始,从你我做起,积极参与到“全民阅读”的活动中,多读书、读好书,从书籍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以阅读的力量助推理想和梦想实现。也正如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已经站在舞台中央,肩上扛着使命荣光。为自己、为公司、为国家,我们一起坚持学习,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加速起步。